返回首页

清代

时间:2019-07-22 07:54   点击:7309   标签:
清代

读易大旨 清孙奇逢撰。五卷。自序云∶“至苏门始学《易》,年老才尽,偶据见之所及,撮其体要,以示门人子弟,原非逐句逐字作解,故曰'大旨’。末卷为《兼山堂问答》及其学《易》之师三无道人李封论《易》之语。后来其曾孙孙用正,复取其散见于他书中论《易》之语五条,汇冠卷首,题为《义例》。其《跋》称原本《序文》、《凡例》皆缺,故以此补正。奇逢说《易》,不涉河图洛书之说,大意阐发义理,切近人事,以《象传》通一卦之旨,由一卦通六十四卦之义。凡所训释,绵先列己说,然后附以先儒旧训。其学主于实用,所言皆关乎法戒。有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。《四库全书.经部易类》亦收入。

易酌 清刁包撰。十四卷。采用注疏本,以北宋程颐《伊川易传》、南宋朱熹《周易本义》为宗,一本于义理,以明道为主。其推阐义理,明白正大,足以辅助程颐、朱熹之说,其书虽亦偶谈象数,但非汉以来相传之说,而为宋人陈抟、李之才之学。卷首凡例、杂卦诸图及卷中细字称“谨案”者,皆为刁包之孙刁显祖以己意所附益。有清雍正中刁承祖刊本(与《潜室答记合刻》)、清道光二十三年八世孙刁怀瑾重刻本。

易学筮贞 清赵世对撰。四卷。以《周易》为卜筮之作,不载原文,惟采前人议论,分类编辑。一卷为《缀集本旨》、《易学源流》、《图书节要》、二卷为《蓍法指南》,三卷为《占变详考》,四卷为《易道同归》。论筮法占变,条理详明,纯以数来论《周易》,所以能比一般著作集中、详尽。但将《周易》完全视作占卜之书并加以生发衍化,往往愈解愈觉玄虚。《四库全书总目.易类.存目三》著录该书。

周易明善录 清徐继发撰。二卷。专以后天诸图为主,由占筮卦气而蔓衍于律吕等韵。自序云∶“后天之道以致用为主,而造化之流行有常有变。常者由天帝主宰,变者则由神来主宰。履其常者以卦为体,通其变者以筮为用”。其推衍阐发煞费苦心,但将《周易》仅视作占卜之作,往往加以神化、附会,却难窥知《易》之原旨。《四库全书总目.易类.存目三》著录该书。

易经通注 清傅以渐、曹本荣奉敕撰。九卷。顺治十三年,清世祖因明代永乐间所编《周易大全》同异互存,繁而可删,华而寡要,且其后三百年来,儒生学士发挥经义多有可采,乃命大学士傅以渐、左庶子曹本荣撰《易经通注》,阐发四圣之精微,衡量诸儒之得失,斟酌于象数、义理,折衷诸论。其书熔铸众家之说,词简而理明。有《湖北丛书》本,为清光绪辛卯三馀草堂刊。

易学象数论 清黄宗羲撰。六卷。自序云∶“《易》广大无所不备,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说,而《易》之本义反晦。世儒过视象数以为绝学,故为所欺。今一一疏通之,知其于《易》本了无干涉,而后反求《程传》,亦廓清之一端。”因《周易》至京房、焦延寿而流为方术,至陈抟而歧人道家,使人不明本原、无所依托,故作此书以纠其失。专门论述“象数”之始末与真伪。前三卷为内篇,论河图、洛书、先天、方位、纳甲、纳音、月建、卦气、卦变、互卦、筮法、占法,附《原象》一文。皆言“象数”之“象”。后三卷为外篇,论太玄、乾凿度、元包、潜虚、洞极、洪范数、皇极数以及六壬、太乙、遁甲,皆言“象数”之“数”。大意谓圣人以“象”示人,其“象”有七∶八卦之象、六爻之象、象形之象、爻位之象、反对之象、方位之象、互体之象。但后儒伪造纳甲、动爻、卦变、先天、四“象”,混杂其间,使七象不明。其书崇尚七“象”,而排斥四伪“象”,于七“象”之中又必求其合于古,以辨别名胜学之讹。又以郑玄之太乙行九宫法证太乙,以《吴越春秋》之占法和《国语》冷州鸠之对证六壬,以订正数学之失。其书持之有据,辩论精详,说服力强。然其断言《河图》即后世之图经、《洛书》即后世之地誌、顾命之《河图》即其时之黄册,未免主持太过。有西麓堂刊本、广雅书局刻本、南雷门人新安汪瑞龄刊本(卷首标题无“易学”二字)。

易音 清顾炎武所撰《音学五书》之一。三卷。《周易》之音,本无定体,与《诗经》不同,或押韵,有时参用方言以为韵。其彖辞、爻辞押韵者少,不押韵者多,其传文虽押韵者多,然亦时有不押韵者。此书就《周易》以求古音,将经传文中协韵之字标出古音,附以解说。通其所可通,其不可通者则缺之。其书虽亦间有穿凿附会之说,然标音注释,体例谨严有法。其考核精确者,于求《周易》古韵大有裨益。收入阮元《皇清经解》、《音韵学丛书》、符山堂《音学五书》。

易存 清萧云从撰。不分卷。大旨以数言《易》,而其数乃以律吕、历算为宗,旁及于三命六壬之术。书前列“易存四学”一条。声称学者先读易卦爻辞及大传蓍法,其次学卦气以及干支、阴阳、五行生克、气运衰旺,再次学算归、除、因、乘、再次学音律、词曲、声调、管弦以及反切诸法,这样才能读懂《周易》,领略到《易》之真谛。其说支离芫杂,牵强附会,多不足据。《四库全书总目.易类.存目三》著录该书。

周易大象解 清王夫之撰。一卷。诠释《大象》之义。其谓“否”可以“俭德避难”,“剥”可以“厚下安宅”,“归妹”可以“永终知敝”,“女后”可以“施命告四方”。自序云∶“象与彖自别为一义,取《大象》以释彖爻,必龃龉不合,强欲合之,此易学之所繇晦也。《易》以筮而学存焉,唯《大象》则纯乎《易》之理,而不与于筮。”象与彖爻有别为一义者,然亦有同义者,并不完全相抵触。谓《大象》不与于筮,亦非通论。有清同治四年金陵节署刊《船山遗书》本。

周易内传 清王夫之撰。六卷。以“乾坤并建”为宗,以“错综合一”为象。辟京房、陈抟、日者、黄冠之图说,即朱熹《周易本义》,以专言象占,推之于为珠林之列。曾国藩为其书作《序》,谓其“著述太繁,不免醇驳互见。”有清同治四年金陵节署刊《船山遗书》本。

周易外传 清王夫之撰。七卷。夫之曾从永明王于广西,时权臣恣肆,朋党交讧,谏不行而言不听,夫之愤然求去。此书即著于略血解职之后,借言《易》以明其忠诚。卷一至卷四分论六十四卦;卷五、卷六论《系辞》;卷七论《说卦》、《序卦》、《杂卦》。采用传注形式,精细而深入地阐发义理。书中提出“天下唯器”、“常而可依”之论点,通过“体用”、“有无”、“虚实”,指明客观事物互相依存。强调“据器而道存”,“无其器则无其道”,“道因时而万殊”,论证“道随器变”的进行史观。书中还驳斥了“太极动静而生阴阳”的传统观点,认为阴阳之外无太极,太极乃阴阳对立统一之总体。其书还把“知”、“能”视为人所独具的潜能,主张“知能同功而成德业”,反对“尊知而贱能”。有清同治四年金陵节署刊《船山遗书》本,1962年中华书局排印单行本、1997年中华书局修订本。

周易筮述 清王宏撰撰。 八卷。阐筮仪,本朱熹,参以汴水赵氏,述变占,尊《圣经》,黜《易林》,稽之《左传》,与朱熹大同小异;论卦气,本邵雍、朱熹,并附《太乙秘要》;讲推验则采之陆氏,奇异可怕者不载。其书虽专为筮蓍而作,然排斥焦延寿、京房之术,专阐文王、周公之理。其立论皆推本于经义。有清乾隆癸丑滋德堂刊本。《四库全书.经部.易类》亦收入。

推易始末 清毛奇龄综核卦变之著作。四卷。认为朱熹《周易本义》卷首虽载有卦变图,然朱熹只谓此图为孔子之《易》,未言其为文王、周公之《易》。因而向上稽核干宝、荀爽、虞翻诸家,凡有卦变、卦综之说,与宋以后相生反对诸图,皆列于书中,而以推易折衷之图系于后。引据古人,亦间有发明,然奇龄以为卦变乃演画《系辞》之本旨,持论未免太过。《春秋》作,而为《易》作。《易》本卜筮之书,圣人推究天下之理,而即数以明象。后人推究《周易》之象,而即数以明理。此为伏羲、文王、周公、孔子作《易》之本旨。象、数、理本为一体,其后分为三家,愈演愈杂,奇龄不满于此,乃据现存较早、可验之记民载,以推求三代之占筮法。取象现占,存于世而可验者,莫先于春秋传。奇龄固举春秋内外传中有得于筮占者汇编成书,汉、晋以下占筮有合于古法者亦随类附于其后。有《西河全集》本、《龙威秘书》本、《四库易学丛刊》(1989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)本。

河图洛书原舛编 清毛奇龄撰。一卷。“原舛”,意为推究谬误之本原。认为清人所谓《河图》,非古之所谓《河图》,而为大衍之数,当名为《大衍图》;清人所谓《洛书》,亦非《洪范》九畴,而为太乙行九宫之法。奇龄著其说于前,而列其图于后。其书之编目有八∶一为《原舛编》;二为《大衍图》;三为《大衍配八卦图》;四为《改正黑白点位图》;五为《太乙下九宫图》;六为《九宫配卦数图》;七为《阴阳合十五数图》八为《明堂九室图》。四库馆臣评其书云∶“其排击异学,殊有功于经义。顾其所列之图,又复自生名例,转起葛藤。左右佩剑,相笑无体。是仍以斗解斗,转益其斗而已矣。”有清康熙本、清乾隆修补本。收入《西河合集》。

易触 清贺贻孙撰。七卷。自序云∶“凡卦唯二五谓之中,余皆不中。六爻有内外之义,下三画为内,上三画为外。乘承比应之义,反对、正对之义,交错之义。易类难穷,此特发蒙之语。”由此可见全书之义例。其释坤卦六四爻“括囊,无咎,无誉”云∶“积阴之世,不独咎可以杀身,誉亦足以杀身。咎以致罪,誉以生疑。斯罪,誉斯咎矣。故必无誉,然后全其为无咎也。”释豫卦六二爻“介于石,不终日,贞吉”云∶“当豫之时,下滔上读,溺而不返,皆见其已然,而不见其未然也。不滔不读,则见几而不俟终日矣。此无他,无欲故也。无欲者立于物先,而能见物,如蓍龟无心而知吉凶也。故曰贞吉。”释贲卦初九爻“贲其趾,舍车而徒”云∶“初刚,而无位自贲,其行义所弗在,则舍车而步……贲而非义,则君子以为辱。徒行众人之所羞,而义在,则君子以为贲。盖以自洁为贲,犹履初之素履也。”其书注释详明,阐发透彻,在明末清初卓然为一家之学。其书曾埋没二百馀年,至咸丰初年,贺恢得其手稿,募资刊刻,始行于世。有永新贺氏家刻本。

御篡周易折中 清李光地等人奉敕撰。二十二卷。宋以来说《易》者门户交争,务求相胜,遂各倚于一偏。而明永乐中官修《周易大全》,庞杂割裂,无所取裁,由群言淆乱,无圣人以折其中。康熙五十四年,清圣祖特命大学士李光地等人采摭群言,撰《周晚折中》。其经文与传文分开编排,依从古本。以程颐《伊川易传》、朱熹《周易本义》为主,参考群言,不偏主一家。凡实足以发明经义者,皆兼收并采,而一切支离幻涉之说,尽皆不录。有各省翻本、浙局刊本。《四库易学丛刊》(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)亦收入。

周易通义 清方茅如撰。十四卷。体例非常奇特,不像他人或尊义理,或宗象数,而是全用“四书”(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)上的话语来证明《周易》。虽独闢新途,但太过穿凿,对理解《易》之原作,并无帮助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存目三》著录该书。

周易本义拾遗 清李文召撰。六卷。认为朱熹《周易本义》释辞多得《周易》真谛,对象则未加深考,故作此书以补朱书之不足。其治《易》,释经以象数为主,释传则以义理为主,每条均录《本义》全文,而将自己的解说附在后面。其变爻互体,解释颇为详尽,而对诸象的阐释则大多随文附会,较为粗疏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存目三》著录该书。

索易臆说 昊启昆撰。二卷。体例较一般《易》类著作不同,它不是每字每句去解释分析,而是分数篇总论《周易》的大旨。如上、下经的分篇,诸卦的命名以及先天、后天、圆图、方图等类,各有解说一篇,以阐述其大义。对象数的论述较为新颍,取舍亦较精审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存目三》著录该书。

周易玩辞集解 清查慎行撰。十卷。慎行受业于黄宗羲,故于图书之学灼然不惑。其书首为河图说,共有二篇,其一谓河图之数,圣人非因之以作《易》,乃因之以用蓍。自汉唐以下未有将此列于经之前者;其二谓河图出于谶纬,并附朱熹亦用河图生蓍以为证。次为横图、圆图、方图说,论横图、圆图、方图顺逆加减奇偶相错之理。第三为变卦说,谓变卦为朱子之《易》,非孔子之《易》。第四为天根月窟考,列六家之说,而认为老子“双修性命”之学无关于《易》。第五为八卦相错说,谓相错是对待,而非流行。又谓相错只说,共有二篇,其一论十二月自然之序;其二论阴阳升降不外乾坤。第七为中爻说,以孔颍达用二五者为是。第八为中爻互体说,谓正体则二五居中,互体则三四居中,三四之中由变而成。第九为广八卦说,谓《说卦》取象不尽可解,当阙其所疑。其经文次序,采用注疏木。其诠释经文,皆明白笃实,辨证亦皆有根据,足以破杂学附会之疑。有清雍正二年刊本、乾隆十九年刊本。

周易浅述 清陈梦雷撰。八卷。以朱熹《周易本义》为主,参以王弼《周易注》、孔颍达《周易正义》、苏轼《东坡易传》、胡广《周易大全》、来知德《周易集注》。凡诸家所未论及,以及所见与《周易本义》不同者,则抒发己意以阐明经文。认为《周易》之义蕴不超出理、数、象、占,所以凡数不可显,理不可穷,便寄之于象,知象则理、数在其中,而占亦可即象而玩,故此书以明象为主。持论大多结合于人事,说理不取朱熹卦变之说,取象不取来知德错综之论。卷末附其友杨道声作图三十幅,其图失之穿凿附会,亦嫌繁杂细碎。有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。《四库全书总日易类存目三》亦收入。

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清纳喇性德编。八十卷。宋人陈友文作《大易集义》六十四卷,所集诸儒之说共十八家,又有姓名无考者二家。宋人方闻一作《大易粹言》七十卷,所集诸儒之说共七家。纳喇性德取《大易集义》、《大易粹言》二书,删除重复,减削繁芜,编成此书。其书理数兼陈,不主一家之说。宋儒微义,略备于此。使几乎失传的《大易集义》藉此得以窥见梗概。收入纳兰性德《通誌堂经解》、《四库全书经部易类》。

周易答记 清杨名时撰。二卷。诠解《周易》经传文,以义理为主,不涉象数之学。唯《说卦传》及附论《易学启蒙》之类,推衍先天诸图。其说与程颐、朱熹之义不苟且求同。所解颇为明白笃实。收入《杨氏全书》、《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存目三》。

周易传义合订 清朱轼撰。十二卷。参校程颐、朱熹二家之说,以归于一。凡二家之义各有发明,可以并行不悖者,则俱录之,然后附以诸儒之说。遇有诸儒之论胜过《伊川易传》、《周易本义》者,则舍程、朱之解而从诸儒之说,然后附以己见。认为宋元以来,《易》图不下数千。然与伏羲、文王、周公、孔子之精义,全无干涉,故于《易》图一概不录。如其凡例云∶“遗象言理,自王辅嗣(王弼)始。然易者象也,有象斯有理,理从象生也。孔子《彖》、《象》二传,何尝非言象?雷风山泽以及乾马坤牛震龙巽鸡之类,皆象也。即卦之刚柔上下应比承乘亦何莫非象乎舍是而言理,不知所谓理者安在矣?”主张即象以言理,反对空谈义理。有鄂氏刊本、清乾隆刊本。《高安全书》亦收入。

易说 清惠士奇撰。六卷。杂释卦爻,专宗汉学,以象为主。有意矫正王弼以来空言说经之弊,故徵引极博。如释坤卦上六爻“龙战于野,其血玄黄”二句,引用《说卦传》、京房、许慎、干宝、虞翻、《乾凿度》六家之说。有时亦不免失之繁杂。如释“天与水违行,讼,讼之象也”,训至“不顺从谓讼”,其义已明,而又引《冠子》、京房、荀爽诸家之说。其博极群书,学有根柢,精研之处,实不可磨。有阮元《皇清绎解》本,嘉庆庚午璜川吴氏重刊本。

日讲易经解义清牛钮等人奉敕编。十八卷。儒者说《易》拘泥于章句,株守一隅,非但占验禨祥渐失其本,就连推奇偶者亦谈天而不谈人,阐义理者亦言心而不言事,与圣人立教之旨不合。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,清圣祖特命大学士牛钮等人编《日讲易经解义》。其体例与宋以来经筵讲义大致相同。发挥要旨,疏通证明,不取老、庄之虚无,亦不取焦、京之术数。大旨在即阴阳往来、刚柔进退,明治乱之倚伏、君子小人之消长,以示人事之宜。故御制序文,称其书“以经学为治法”。有各省翻刻本。《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》亦收入。

卜法详考 清胡煦撰。四卷。对古代卜法进行详细考证。首列《周易》、《尚书》之文,本经训;次列《史记龟策传》,以其近古;次列古龟经;次列全赐三图;次列杨时乔《龟卜辨》;次列龟繇辞。以上皆参考以求古义。次列《玉灵秘本》;次列《古法汇选》。以上皆近代术士之所传,旁稽以尽其变。其书内容丰富,凡古占法传于清代,以及清代之占法不悖于理者,尽皆收入,条理清楚。书中驳正唐李华、明季本、杨时乔“卜用生龟”之说,亦极为明晰。有浙江吴玉墀家藏本。收入《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》著录该书。

河洛精蕴 清江永撰。九卷。专论河图、洛书。其大衍之数五十说、参天两地以倚数说、揲蓍说、变占说、占法考、互卦说、卦变说、卦变考、卦象说诸篇,皆抉择精详,论列充当,有益于后学。有清乾隆甲午蕴真书屋刊本、乾隆甲午蕴真书屋刊本、乾隆四十一年刊本。

钦定协纪辨方书 清乾隆皇帝命廷臣编撰。三十六卷。清朝钦天监旧有《选择通书》,然其体例猥杂,前后又多矛盾。乾隆四年,清高宗命廷臣重为考订,纂《协纪辨方书》,以纠其失。其书成于乾隆七年(公元1742年)。举术家附会不经、繁碎多碍之说,一订以四时五行生克衰旺之理。其书对《选择通书》之讹误,一一进行驳正。如《选择通书》所载子月巳日天德之误、五月十二月月恩之误、甲日丑时为喜神之误、正月庚日七月甲日为复日之误、九空大败等日之误,皆进行条分缕析,指陈其谬。其荒谬者,如男女合婚嫁娶大小利月及诸妄托许真群《玉匣记》者,则一概删削。于趋吉避凶之中,存崇正闢邪之义。清高宗曾为其书御制序文,特标“敬天之纪,敬地之方”二义。收入《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》。

周易孔义集说 清沈起元撰。二十卷。认为“十翼”为孔子所著,学《易》者当以孔子《易大传》为主。于古今说《易》诸书,无所偏主,凡合于孔子《易大传》者即取之。以《彖传》、《象传》系于经文之下,又将《大象》、《文言》分出自为一传。书前列三图,一为八卦方位图,一为乾坤生六子图,一为因重图,皆依据《系辞》、《说卦》之文。认为河图、洛书、先天、后天、方图、圆图等,为陈抟、邵雍之《易》,而非孔子所本,故一概不用。其书以“十翼”为主,定众说之是非。颇能推验旧说。引申新义。有清乾隆十八年刊本、光绪八年江苏书局刊本、学易堂刊本。

易笺 清陈济撰。八卷。认为《周易》一书专言人事,于彖爻之辞未尝言天地,于雷风诸象亦不言阳阳。明人来知德以伏卦为“错”,以反对之卦为“综”。陈济驳斥来氏“错综”之说云∶“《大传》所云错综者,以揲蓍而言,错综其七八九六之数,遂定诸卦之象。今以错综诸卦定象,是光错综其象也。又以错综言数,是错综其象以定数也。先儒虽言卦变,未有易其阴阳刚柔之实,颠倒其上下之位者。今以乾为坤,以水为火,以上为下,混淆汨没,而易象反自此亡矣。”其辩最为明晰。其论筮法云∶“《传》所谓挂者,悬之四揲之外,原以象三而非与奇数同归于扐,以象闰也。其曰再扐而后挂,故知再扐为指第二变、第三变而言也。”其说于经义似有发明。有京师刊本、清乾隆敬和堂刻本,光结果重刊本。

楚蒙山房易经解 清晏斯盛撰。十六卷。卷一、卷二为学易初津,为全书之宗旨。斯盛谓“清初所传图书,乃大衍之数,因《大传》之言而图之,不取河洛奇偶之说。”所见最确。又谓“辞占不遗彖辞而不取卦变互体之说,则尽废汉《易》之古法。”此说未免主持稍过。卷三至卷八为《易翼宗》,以经文为主,而割“十翼”散附于句下,其意在以经解经。每爻之首,画一全卦而间以一动爻。卷九至卷十六为《易翼说》,诠解“十翼”,先《系辞》、次《说卦》、次《序卦》、次《杂卦》、次《彖传》、次《文言》、次《象传》。其书不废象数,亦不为方技术数之曲说;不废义理,亦不为理气、心性之空谈。所解斟酌于言理、言数之间,则颇能持其平。收入《楚蒙山房集》。

大易择言 清程廷祚撰。三十六卷。其书编纂诸家之《易》说,有时亦断以己意。共分六条∶一曰正义,为诸说合于经义者;二曰辨正,订正前人之说异同;三曰通论,谓所论在此而义通乎彼,与别解之理犹可通者;四曰馀论,指单词片语可资发明者;五曰存疑,“疑”,“异”皆为前人讹误之文。凡断以己意者,均加“愚案”二字,以与诸家之说相区别。其阐明爻象,但以说卦健顺动人陷丽,只说八义为八卦真象,八者之失则所值之重卦为断。其明爻义,则求之本爻,而力破承乘比应诸旧解。其稽六位,则专据《系辞》辨贵贱者存乎位之旨。凡阳爻阴位,阴爻阳位之说,亦尽删除。大力排斥象数之学,唯以义理为宗,汪由敦为其书作序称其“能以经解经”,“多前贤所未发”。有清乾隆十九年通宁堂刊本。《四库全书经部易类》亦收入。

程氏易通 清程廷祚撰。十四卷。分易学要论二卷、周易正解十卷、易学精义一卷,又附有占法订误一卷。论《易》主旨尽去汉人爻变、互体、飞伏、纳甲诸法,又完全排斥宋人河、洛先天诸图及乘承比应等说,虽立论不免稍有偏颇之处,但却清除不少《周易》研究中的迷雾。其所采《周易》正文,即不用古本,也不用今本,而以《彖传》、《小象》散入经文,“十翼”并作六翼,显得凌乱无据。其“易学精义”统论《易》理,且涉于道学;“占法订误”信理面黜数,虽有廓清之功,亦有矫枉过正之失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存目四》著录该书。

易说辨正 清程廷祚撰。四卷。该书作于程氏《大易择言》、《易通》二书之前,不少论点已被采入后二部书中,但也有些论点未被采入尚有参考价值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存目四》著录该书。

易汉学 清惠栋撰。八卷。采辑自汉至三国诸家《易》说,加以考证。卷一、卷二辑孟喜《易》;卷三辑虞翻《易》;卷四、卷五辑京房《易》(附于宝《易》;卷六辑郑玄《易》;卷七辑荀爽《易》;卷八乃惠栋阐发汉《易》之理,以辨正“河图”、“洛书”、“先天”、“太极”之学。其书采辑遗闻,稽考证,使学者略见汉儒解《易》之门径。为研究汉《易》之重要参考书。收入毕沅《经训堂丛书》、王先谦《皇清经解续编》、《四库易学丛刊》(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)。

易例 清惠栋撰。二卷。考究汉儒之《易传》,以阐明《易》之本例。原跋称其为未成之本。共分九十类,其中有录无书者十三类。所分门目,颇多牵混,有当为例而立一类者,亦有不当为例而立一类者;有一类为一例者,亦有一类为数例者。然惠栋深窥诸经古义,其所采摭,多为老师、宿儒专门授受之微旨,一字一句俱有渊源。收入李文藻《贷园丛书》、张海鹏《借月山房汇抄》、王云五《丛书集成初编》、《四库易学丛刊》(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)。

周易述 清惠栋撰。原书目录共为四十卷,然二十四卷到四十卷,唯有易大义、易例、易法、易正讹、明堂大道录、谛说六个名目,而无书。目前二十三卷中亦缺第八卷下经注疏与二十一卷《序卦》、《杂卦》注疏,为未完之书。第一卷至二十一卷,训释经文;二十二卷至二十三卷为易微言,杂抄经典论《易》之语。惠栋摒弃宋儒以来说《易》者穿凿附会,大谈象数、图书之风气。一一原本汉儒,以荀爽、虞翻为主,参以郑玄、宋咸、干宝诸家之说,融会其义,推求《易》之本义。其引据古义,皆有根抵。惠栋死后,弟子江藩沿其体例,撰《周易述补》。嘉庆时,李林松亦撰《周易述补》。《周易述》有清乾隆二十五年雅雨堂刊本。《四部备要》(中华书局)、《四库易学丛刊》(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)亦收入。

周易本义辩正 清惠栋撰。五卷。朱熹《周易本义》依吕祖谦所定之古本,分为经二卷,传十卷。程颐《伊川易传》依王弼本。明人胡广等奉敕修《周易大全》,将《周易本义》之卷次割裂,分附于《伊川易传》之后。坊本《周易本义》于是以程书之次第为朱书之次第。惠栋特著《周易本义辩正》,以更正之。因《周易本义》无音释,惠栋采吕祖谦《古易音训》附之。又据《说文》、《玉篇》、《广韵》诸书,以被《古易音训》之未备。程、朱二书字句不同者,亦据李公传、胡一桂、董楷、胡炳文诸家之说,全部改正。其坊刻之讹字,亦一一勘订之。凡对《周易本义》有疑义者,则旁采众说,傅以古义。于彖象卦变,《周易本义》往往与《传》义不合,惠栋则列汉儒之说以申《传》义。凡《周义本义》未备者,间以《语类》及《伊川易传》补之。有清乾隆间常熟蒋氏《省吾堂四种》刻本。

周易原始 清范咸撰。六卷。仅解经文,而不解释“十翼”。其主旨认为理始于象,象始于画,又认为万物始于阴阳,象始于日月,并取《系辞》阴阳之义,配日月之语,而总括以阴始于阳为断,所以书名“原始”。其书多彩古人已有说法,不故弄玄虚。也不用禅偈、道经强作比附,所以范氏论《易》较明代以来诸家显得平实。其优点在于尽扫《易》学研究中的荒诞琐屑之弊,不足之处则在于作者有时务要标新立异,驳倒前人,故而碰到义有难通的地方时,常常曲为解说,使其合于自己的见解,故附会穿凿之处亦不少见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存目四》著录该书。

易经理解 清郜煜撰。一卷。不解释“十翼”,而六十四卦则每卦有解说一篇,阐释大意。其大旨在于以重视义理来救前人过重象数的弊端,以平易救前人穿凿附会的失误,以切合实用救支离琐屑的不良倾向。但娇枉过正之处亦不少见,且平实有馀,精审不足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存目四》著录该书。

学易大象要参 清林赞龙撰。四卷。以发明大象为主,六十四卦则每卦有解说一篇。以上、下经分为二卷;前有提纲挈领式的总论六篇,为一卷,一名《发凡》,二名《象例》,三名《义理象数》,四名《卦爻中相错阴阳相应》,五名《忧患九德》,六名《大象有通于四书》;另有附解二篇为全书第四卷,即《作易忧患解》、《杂卦传解》。论《易》大旨以大象上一句为天地万物之象,下句为人事,而以天象为人事。不言凶吉而言义理,不言神圣而言君子,以期证明《周易》人人可学并可掌握,所以林氏的解释阐发大都明白畅达,切合实用,很符合作者“借《易》明理”的著述纲领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存目四》著录该书。

空山易解 清牛运震撰。四卷。力图将汉、晋、唐诸儒之说,融为一家,但其论《易》,则又重义理而不重象数,对重象数的学说,大都予以排斥。颇有独到发明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存目四》著录该书。

大易札记 清范尔梅撰。五卷。尔梅撰(读书小记)三十一卷,(大易札记)为其中之一。卷一论朱熹《周易本义》九图及八卦取象,上下经卦变等歌。大体推崇朱熹之说,然有时亦不尽以为然。如于《卦变图》下注云∶“朱子此图令人目迷,窃以为彖言卦变,乃序卦反对,其理至易至简,眼前便是,何事外求?明儒亦多不取此图。”卷二至卷五,诠释经文。不全载经文,不字解句释,只标举某卦某爻某节。总论其大义。大旨推阐心性理气之学,多引史事以相佐证。其所比附之事,往往与经文无关。如说比卦初六爻“有孚盈缶,终来有它,吉”云∶“春秋萧、鱼之会,东汉萧、王之推心置腹,羊叔子之不鸠人,郭汾阳之单骑责回纥,皆'盈缶它吉’之实效也。”说仄卦六四爻“翩翩不富,以其邻”云∶“宋高太后谓官家别用一番人,而杨畏果疏章吕等,真'翩翩’矣。”其所作论说,模仿《系辞》、《说卦》之文,失之矫揉造作。如《先天小圆图论》云∶“阳卦四,阴卦四,四位相得而各有合,三变而三合。”又如《先天大圆图论》云∶“阳卦三十二,阴卦三十二,三十二位相得,而各有合,六合而六变,此所以神变化而行鬼神也。”皆模仿《系辞》“天数五,地数五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”之文,此乃无知妄作,一无可取之处。有濠上存古堂刊本、《读书小记》本。

易卦考 清范尔梅撰。一卷。为尔梅所作《读书小记》之一种。首论《河图》、《洛书》,谓《河图》、《洛书》四位之相合,与伏羲八卦四象之相合,其数历历不爽,故圣人因图书而作易。次考先天卦变,谓京房之八卦分宫次序,乃后天之卦变,临尾二卦游魂归魄之术为补凑不安。于是改定八宫次序,纵横皆按乾一兑二之次排列,首乾宫、次兑宫、次离宫、次震宫、次巽宫、次坎宫、次艮宫、末坤宫、本宫中亦首乾、次兑、次离、次震、次巽、次艮、次坤。有濠上存古堂刊本、《读书小记》本

御纂周易述义 清傅恒等人奉敕撰。十卷,乾隆二十年(公元1755年),清高宗命大学士恒等人撰《周易述义》。因其书大多为推阐《御纂周易折中》之义蕴,故名《御周易述义》。谓《易》因人事以立象,故不涉虚渺之说,不及象数之学,唯据先儒之说,阐明经义,以坊于实用之本。所解皆融会群言,撷取精要,不条列姓名,亦不言其得失。随文诠释,所解简括宏深。其于观象,多取互体,尤能发明古义。有各省翻刻本。《四库全书经部易类》亦收入。

周易补注 清宗室德沛撰。十一卷。讲求义理,自抒心得,发挥经义,简切无枝蔓。苦汝来称其“主敬存诚,言动不苟”,方苞称其“以养大体为宗,而实践之。盖笃实之儒,非空谈性命者比。”所说有明亦不合经义,如注乾卦九四爻“或跃在渊”云∶“俨然物矣,何亦不龙去之,以避嫌也。”“或跃”,即谓龙跃,何嫌之可避?又如注屯卦初九爻“磐桓”云∶“磐,大石;桓,大柱。”“磐桓”,为不进貌,非谓石与柱。有清乾隆六年精刊本。

易图解 清宗室德沛撰。一卷。自序云∶“以宋儒诸子之贤,犹多未详之语,益知斯生之难明也。乃缀拾《补遗》,别为一书,以待识者就正。其羲、文诸图,先儒略载,故倍加摩究。积三十年之久,仅有一得之愚,然是非当否,不敢称焉。”《补遗》指《周易补注》。德沛先撰《周易补注》,三十年之后复作《易图解》。因《易图解》先刊,《周易补注》后刻。致使晏斯盛所作《周易补注序》误以为“德沛先有方圆之《图解》,而《补注》复出。”德沛对易图研究细密,多发先儒之所未发。其研究先后天、河洛诸图,用力甚深。有清乾隆六年精刊本。

易象大意存解 清任陈晋撰。一卷。不载经文,唯折衷诸家之说,以阐明易象之大意,卷首有《凡例》七则,主要申明尚象之旨。中间部分首论太极、五行,兼言河图、洛书及先天诸图,所论简明扼要,只标举其理所可通。凡例云∶“后之言象数者流入艺术之科,其术至精,而其理亦更奥涩。然偏于一隅,似反涉形下之器。”故凡一切支离推衍、布算经而绘弈谱者,尽皆剪除。次论彖、爻、象,以《杂卦传》为据,不为互体之说。次论六十四卦,每卦唯总括其大旨,皆切于人事。卷末为《系辞》、《序卦》、《说卦》、《杂卦》。其文简略,因著书之意在于六十四卦,故其它内容一概从简。有程晋芳家藏本,江南图书馆有抄本。

读易别录 清全祖望撰。三卷。祖望云∶“旧史艺文誌《周易》类.自传义章句而外,或归之蓍龟家、五行家、天文家、兵家、道家、释家、神仙家,以见其名虽系于《易》而实非《易》,是旧史卫经之深意。而朱彝尊《经义考》概取而列之于《易》,所以乱经者莫甚于此。”于是作《读易别录》以订正之。其书卷一列《周易乾凿度》等图纬三十四种,列通说阴阳灾异及占验体例之书四十四种,列汉唐诸人卜筮林占之书一百零九种,列汉唐清人以三式占验之书四十五种,列律历家、天文家、兵家、堪舆家、禄命家、医家、相家、占梦家、射覆家、丹灶家数十种;卷二列道、释二家之书十种;卷三列龟书四十七种、蓍书二十七种。收入鲍廷博《知不足斋丛书》、《四明丛书》、王云五《丛书集成初编》。

周易讲义 清王元启撰。一卷。为笔记、杂记之类,而非首尾条贯之作。大旨专明义理,不涉象数,以人事得失、古今成败为玩辞、玩占之证。其所援引,自程颐《伊川易传》、朱熹《周易本义》之外,有王安石、司马光、苏氏父子等二十馀家。皆择善而从,不专主一家之说。有惺斋杂著本。

卦气解 清庄存与撰。一卷。汉易有易卦配二十四气之说,此书即对汉之卦气说进行解说。其释“二分”云∶“解正春分”,“贲正秋分”;释“启闭”云∶“日南至四十有五日而启,故反中孚而小过,日北至四十五日而闭,故反咸而为恒”;释“斗建”云∶“巳中小畜”,“亥中噬嗑”’释“时令”云∶“夏丙明为大有,秋清明为同人”;释“星象”云∶“戾心伏为噬嗑,恒星见为贲”;释“物候”云∶“渊泉动,屯也。水泮,蒙也。云升,需也。龙出泉,解也”;释“北斗”云∶“乾为魁,巽为杓”;释“月相”云∶“井弦而需望”,“魄,兑也”,“魂,震也”。所解虽多牵强附会,然皆简明易晓。书末附《新唐书.历律誌》所载六十四卦与二十四气、七十二候配合表,以示其说皆有根据。收入《浮溪精舍丛书》、《木犀轩丛书》、王先谦《皇清经解续编》。

彖传论.彖象论.八卦观象解 清庄存与撰。《彖传论》一卷;《彖象论》一卷,附《彖象传》、《系辞传论》二卷;《八卦观象解》一卷,附《卦气解》一卷。《彖传论》、《彖象论》,统论《彖传》、《彖象》、《系辞传》之大义。《八卦观象解》考二仪之运行,以发明垂象吉凶之大义。其书贯串群经,不囿于一家之说。其说义蕴宏深,如说讼卦九五爻之占云∶“为天下君,奉天之法,必受天下之公言,而为之王。能内自讼者,匹夫也。使夫下讼其过者,天子也。进言者无所忌讳,若讼然,而莫之惮,则天下之情不达者鲜矣。”有《味经斋遗书》本。

周易象考 清菇敦和撰。一卷。略依汉儒互体、旁通之变飞伏之法,比辑彖爻词例,证明《说卦》及荀爽、虞翻各家取象所由。其以为违误者,则进行驳正;以为夺漏者,则进行补苴,共计二百十八事。其书出象先后,不依八纯卦,亦不据上下经,似以事类为次,敷陈义据。卷末附《周易详考》。有《茹氏易学七种》本、《茹氏经学十二种》本。

大衍守传 清菇敦和撰。一卷。删取《系辞传》“天数五、地数五”一节、“参伍以变大衍之数”一节、“大衍之数”一节、“乾三策”一节,及《说卦传》“昔圣人之作易”一节。自为图说,以明河图之数及大衍揲蓍善之法。有《菇氏易学七种》本、《菇氏经学十二种》本。

大衍一说 清菇敦和撰。一卷。自序云∶“井窥之见,偶而存之,不过自为其说,故名《一说》。”取《说卦传》“昔圣人作易”及《系辞传》“天数五、地数五”、“参伍以变大衍之数”数节,详细进行诠释。体例与《大衍守传》相同,其说义亦互为详略。大旨以大衍为揲蓍求卦之法。有《茹氏易学七种》本、《茹氏经学十二种》本。

重订周易二闾记 清茹敦和撰,李慈铭重订。三卷。“二闾”,一为茶闾,一为姜闾,二闾皆在会稽城外。李慈铭校定其书时,固茶闾、姜闾之名不雅,改为左闾、右闾。其书为二人问答之语,内容为玩辞考象。多主卦变、互体之说。有《绍兴先正遗书》本。

周易小义 清茹敦和撰,李慈铭校订。二卷。取异卦同辞者,比物连类,以相证引。于单名只义,考核尤精。有《绍兴先正遗书》本、《茹氏经学十二种》本。

易考 清李荣陛撰。二卷。荣陛撰《易考》,书未成卒,其子光成、光辰为之编定,凡已脱稿者,则定名为《易考》;未脱稿者,则定名为《易续考》。其书为笔记体裁。卷一大多为图说,有《定位图说》、《序卦平较图》、《序卦相错图》、《序卦相合图》、《序卦右旋图》、《杂卦归乾图》、《序卦分段说》、《杂卦分段说》。还有三则考证;《爻辞通属文王考》、《系辞传错简考》、《易传子曰考》。其所徵引皆有根据,论断亦颇平允。卷二汇考古易及后人易本,以明历代易本之沿革。有亘古斋刊本。收入《李厚罔集》。

易续考 清李荣陛撰。二卷。所考者共有八事∶一为“重卦”,明重卦者必为伏羲;二为“生蓍”,明太极、两仪以下俱以揲蓍言;三为“立卦”,明六画出于三极之自然,不能增减;四为“说卦”,明说卦为羲皇遗书,非占家后出者;五为“羲图总考”,明先后天方位皆出于伏羲;六为“河洛考”明“十”为河图,“九”为洛书;七为“定位图考”,明天地定位为先天;八为“出震图考”,明帝出乎震之为后天。前四事为上卷,后四事为下卷,下卷末附“河图左旋右旋”等九幅图,以明圣人则图立卦之义。因其书本系未定之稿,故往往胪列旧说,论而未断。然其徵引有据,提撮得要。不为门户之见。有亘古斋刊本,《李厚罔集》亦收入。

周易篇第 清李荣陛撰。四卷。专门论述《周易》篇第。其《举要》谓∶“古易经、传别卷。注疏家逐卦分为八节,各以彖、象传附之。于文义多梗。不便习读。求其折中之法,莫如取法费氏。汉费直本逐卦先经后传,不乘两圣缀文之旨,其法具在《正义.乾卦》,今从之。”认为《费氏易》本,即今之《正义.乾卦》经式,其说本之北宋晁说之。然晁氏于考订本疏,东汉班固明言费直“无章句”,费氏有易本而无解说。荣陛不知晁氏之陋,而反从之。且以阮孝绪《七录》为据,然《七录》只记“《费氏章句》四卷残缺”,未言其经式如乾卦。此皆不详考之过。有亘古斋刊本。

易深 清许伯政撰。八卷。以为图书皆出太昊之世,卦数则生于河图,蓍数则生于洛书。又兼取汉人卦气、纳甲及京房《易传》火珠林之法。不墨守前人旧说,敢于立论,但得失互见,有的富有创见,有些则颇为牵强。《四库全书总目.易类.存目四》著录该书。

周易悬象 清黄元御撰。八卷。训释《周易》,尚能依循古义,大旨以观象为主,其观象又以说卦为主,而参以荀九家的说法,亦兼用互体。主旨是缘象以明理,而不纠缠于飞伏、纳甲之术,也不推衍河图、洛书先天之说,大抵简明有据。但作者好凭己意改窜《周易》正文。如将《彖象传》并于卦爻辞中,又将《文言》合成一篇;又改乾卦的次序,使之与坤卦以下相同;又割裂《系辞》十九卦之说,移入《文言》;又《系辞》部分次序多为改动,文字多为删节,且割裂《说卦》加以补充;而《说卦》部分改动更多。四库馆臣说黄氏这样做简直是将孔子所作的“十翼”视为稿本,加以笔削增删,另造一经,这自然不足为训。《四库全书总目.易类.存目四》著录该书。

周易辨画 清连斗山撰。四十卷。大旨谓一卦之义在于爻,爻画有刚有柔,因刚柔之画而立之象,即因刚柔之画系以辞,其道先在于辨画,故名其书为《周易辨画》。末有辑图一卷,即朱熹旧图,而稍作增减。其说专主卦画立义。如屯卦《大象》云∶“四偶以次条列如丝,中贯一奇如梭。上互艮,手。下动震,足。如织紝然,故有经纶之象。”颇为穿凿。然其逐卦详列互体,剖析精微,亦多有合于精理者。有清乾隆四十年刊本。

周易考占 清金榜撰。一卷。经书中不著周官占人之法,而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所载者,唯有六爻不变、六爻尽变、一爻变、五爻变等四种占法。六爻不变,以彖占;一爻变,以爻占;五爻变,以不变爻占;六爻尽变,乾占用九,坤占用六,余则占之卦象。两爻、三爻、四爻无占。后世凡遇数爻变者皆有占。古今之占法,皆失其传,金榜有感于此,乃作《周易考古》。其说大多有根据,发前人所未发,然亦间有虚造之语。收入《积学斋丛书》。

周易章句证异 清翟均廉撰。十一卷。专门取《周易》古今诸本篇章及句读同异之处,互相考证。逐卦逐爻,悉为胪列,间或附以己意,以“廉案”二字区别之。其校勘颇为精密。所言皆有依据。收入《四库全书.经部易类》、《四库全书珍本初集.经部易类》。

易经简明集解 清李源撰。不分卷。自序云∶“说《易》诸家,纷如自讼,即程传(程颐《伊川易传》)、朱义(朱熹《周易本义》),与古注疏己互有异同。朱子《语类》等集,近人多未见,而专用《本义》未定之书,词意未尽圆畅。初学惶惑,往往视为苦难。于是广集群书,梳节字句,条贯宗旨,理归平易,义取简明,使读者展卷了然,无蒙昧歧误之患。”以《御纂周易折中》、《御纂周易述义》为准则,集程、朱者十之七、八,并兼采诸家以补程、朱之缺,偶引史事以显其义。其诠释卦词,堪称简明;以徵引史事,义多确当。有清乾隆年间刊本。

孙氏周易集解 清孙星衍撰。十卷。自序云∶“蒙念学者病王弼之玄虚,慨古学之废绝,因以李氏《集解》合于王注,又采集书传所载马融、郑康成(郑玄)诸人之注,及《易口诀义》中古注,附于其后。凡《说文》、《释文》所引起文异文、异音,附见本文。命曰《周易集解》。庶几商瞿所传,汉人师说,不坠于地。俾学者观其所聚,循览易明。”伍崇曜因王弼《周易注》、李鼎祚《周易集解》之单行本,为人所常见,于是甄录星衍所辑者,命名为《孙名周易集解》,别为刊行。其书先列经传正文,每条之下分别列出解、注、集解。“解”指鼎祚《周易集解》,“注”指王弼《周易注》,“集解”指星衍所辑。伍崇曜为此书作序,谓“星衍搜罗之富,抉择之精,当与所撰《尚书古今文义疏》并传。”收入孙星衍《岱南阁丛书》、伍崇曜《粤雅堂丛书》、王云五《丛书集成初编》。

易经札记 清朱亦栋撰。三卷。为作者所撰《十三经札记》第一种。破除汉、宋门户之见,平心静气以权衡诸家之得失,往往能发明经义。如释“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”,训“毒”为“育”;释“舍逆取顺”云∶“舍其迎我来者,取其背我而去者”;释“丧羊于易”、以“易”为“场”,讥朱熹作“容易”解之非;释“苋陆决决”。辨虞翻以“苋”为“莞”,以“陆”为“睦”之为曲说∶释“一握为笑”,谓即“握手言欢,破涕为笑”之意。其辨正唐郭京《周易举正》、南宋朱熹《周易本义》及元俞琰《周易集说》者尤多,皆能击中三家之要害。有《十三经札记》本。

周易引端 清邵宝华撰。四卷。其凡例,统论山河大地有八卦之象,颇近理。又论地球之形状以及日月蚀之故,均能与欧西学说暗合。诠释经传文,极其简略。着重阐述义理,小涉象数。间引史事以相参证,然所引之事大多浮泛不切,无可取之处。如释乾《文言》“时乘六龙”云∶“舜有臣五人,以行舜道;乾有六龙,以御天。”释屯卦九五爻屯其膏”云∶“君非亡国之君,臣皆亡国之臣,吾于前明崇祯见之。”释明夷六二爻“夷于左股”云∶“文王之长子为纣所杀,故曰夷于左股。”释节卦九二爻“不出门庭,凶”云∶“巢父许由牵牛洗耳是也。”又书中有些言语俚俗不雅,且于经不合。如释坤卦上六爻“龙战于野,其血玄黄”云∶“母鸡盛极斗公鸡也,公鸡宜为母鸡伏乎?徒见其血玄黄耳。”释小畜云如一个小母猪,畜十八、九个大猪孩,乳不足食,继而无乳。”有清光绪辛卯同文堂刊本。

周易述补 清江藩撰。四卷。江藩为惠栋之弟子,其师著《周易述》,书未成而卒。故《周易述》缺自鼎卦至未济十五卦,以及《序卦传》、《杂卦传》。江藩依照惠栋原书之体例,作此书以补之。惠栋说《易》,以东汉荀爽、三国虞翻为主。江藩所补,能谨守其师之家法。有清嘉庆二十五年刊本,收入王先谦《皇清经解续编》。

周易通义 清苏秉国撰。二十二卷。不信汉学之爻辰、卦气,亦不信宋学之河洛、先天。山阳汪文端公为其书作序,称其“辞简而义昭,语质而理洽,”有清嘉庆丙子刊本、嘉庆戊寅南清河苏氏重校本。

李氏易解剩义 清李富孙撰。三卷。自序谓李鼎祚《集解》“于三十五家之说,尚多未采,其遗文剩义间见于陆氏《释文》、《易》、《书》、《诗》、《三礼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尔雅》义疏,及《史记集解》,《后汉书》注,《隋书》、《唐书》、李善《文选》注,《初学记》,《北堂书钞》,《太平御览》,唐宋人《易》说算书,犹可搜辑。”乃于披读之馀,缀而录之,附于李鼎祚《集解》之后。名其书为《李氏集解剩义》。剩者,剩馀也。其博采古人遗文剩义,实可补鼎祚之未及。卢文超为之作《序》,称其书“搜罗荟萃,成得三卷,盖几于一字不遗矣”;“命意高而用力勤,又加之以谨严,述之之功,远倍于作。”有清乾隆六十年种学斋刊本、顾修《读画斋丛书》本、王云五《丛书集成初编》本。

易经异文释 清李富孙撰。六卷。《易经》一书之异文,比其它经书多。各位讲经之师,读音不相同。文字因读音不同而异。意义又因文字不同而异。文字有古今,有通假,有时还因传写而致讹,纷纭杂揉,难以理清。李氏博引旁徵,撰成此书,以释《易经》之异文。其书兼采惠栋、钱大昕、段玉裁诸家之说,作为佐证。有顾修《读画斋丛书》本。

周易校勘记 清阮元撰。十一卷。阮元撰《十三经校勘记》。其为二百四十二卷。《周易校勘记》为其中第一部。其书据宋十行注疏本,又参以唐石经,宋相台本,山井鼎《七经考文》所引之宋本、足利本,钱遵五所校之宋单疏本,明钱保孙所校之影宋注疏本,闽本,汲古阁本而校订之,自序云∶“属无和生员李锐笔之于书”,则《周易校勘记》为阮元所校、李锐所述。其书卷一标目为《周易兼义》,于上经乾传第一校语中云∶“兼义字乃合刻注疏者,所加取兼并《正义》之意。”1980年中华书局影印《十三经注疏》本,附阮元《校勘记》。

《易学古籍概要》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八字精批八字合婚流年2024姻缘分析

不知命的人,总是身不由已,升势起运的方法就在你的八字命盘里。

婚前担心婚运不佳,婚后一直家运不旺,八字婚书,既能合婚,亦可调运。

2024甲辰龙年,九火运来临,精准详批运势机遇,助你收获爱情、事业高升、财富暴涨:

你的正缘是谁?何时出现?没有人知道。唯有八字会提示你上等婚缘的出现。

未婚 已婚
下一篇:近現代
上一篇:明代

热门测算

姓名配对测终生运八字事业运八字合婚八字算命2022生肖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