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页

孔子

时间:2019-07-22 07:24   点击:4559   标签:
孔子

说起易学人物,2000年来,有一句话特别著名,。《汉书-艺文志》云:"易道深矣,人更三圣、世历三古"。"三圣"就是指创八卦的伏羲,演《周易》的文王和为《周易》作《传》的孔子。"三古"就是指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:上古、中古和下古。此后诸子百家、两汉儒教、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,卷帙繁浩,汗牛充栋 ,无不以《周易》为元典,探精广义、贯穿始终。对于这句话,古往今来,奉若神明者有之,大发感慨者有之,痛心疾首者有之,大加挞伐者亦有之。三圣中的伏羲、文王,古迹茫昧,人们多不予言,议论的矛头指向了至圣先师孔仲尼。

孔子最大的毛病就像他自己说的“述而不作,好古敏以求之”。老先生什么事都只是说说,不做读书笔记,害得后人为了把周易和孔子扯上关系,胡编乱造了许多东西,究竟是不是孔圣人的原意呢?,谁知道呢,谁让他“述而不作”来着。翻遍论语,和周易、卜占有关的仅仅四条而已:

——“子曰:'加我数年,五十以学《易》,可以无大过矣。’”(《述而》)

这一条可算是孔夫子读过易的最直接证据了,但是,世上就是有好事之人,《论语》此处有异读。陆德明《经典释文·论语音义》说:“《鲁》读'易’为'亦’,今从《古》。”就是说,《鲁论语》此章原为:“加我数年,五十以学,亦可以无大过矣。”这样,此章就没有反映出孔子和《周易》的任何关系。各种对孔子与《周易》关系的怀疑由此而起,以至形成中国学术史上一个著名悬案。

池田知久据此认为:“从语言学上来说,感觉作'亦’字似乎文气更自然。那么,本来作'亦’字是正确的,作'易’字是错误的……有关儒教开先祖孔子在当时学习了《易》的这样一个故事,并不一定是在现实时间上出现的历史事实,而是作为从战国时代末期开始的《易》的儒教化的产物,将《易》和孔子勉强结合在一起的附会之一。”定州汉简《论语》也作“亦”,又添一力证。

据《汉书·艺文志》记载,西汉时期有三种《论语》流行,一是《古论》,为孔安国所传;二是《鲁论》,为夏侯胜所传;三是《齐论》。为王子阳所传。西汉末年,张禹将《齐》《鲁》两种本子融会,成为后来的官方定本,也称《鲁论》,此后《齐论》不再单独传授。东汉郑玄时,还能看到《齐论》,三国以后完全从历史上消失,《齐论》从此成为千古之迷。而现行《论语》不采《鲁论》的“亦”,而从《古》之“易”的做法,多少看出后人考证穿凿的痕迹。据陆德明讲:“郑校周之本,以《齐》、《古》读,正凡五十事。”(《经典释文·论语音义》)

而在孔子死后,他的继承人子思、孟子、荀子也罕言《易》,这种现象在先秦诸子也极为普遍。只是荀子其书凡四言《易》,《荀子·大略篇》说:“善为《诗》者不说,善为《易》者不占,善为礼者不相,其心同也”。孟子对《易》根本没有提一个字。可见,在先秦诸子和大多数的心目中,,《周易》乃是卜筮之书,其重要意义远没有秦汉以后说的那么大。

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推测:孔子及至荀子,屡提诗、书、礼、乐,罕言易,他们那个时代,倡导的是三王之道,所谓“吾从周”之谓也。但对《易》之大义微言,作为末学亦有研之,但均未重视。秦末汉初,黄老之学勃兴,儒家后学为了与之对抗,突然发现儒家的《周易》学说的重要作用,道家说天道,以至在汉初成为主流意识,儒家的三王之道早就弃之如敝履了,儒家也说天道,在没有比《周易》更合适的了,所以儒生上追三圣,下编十翼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宇宙天道学说,终于在汉武时代,取而代之了。

《周易》因其在先秦未被重视,而免去秦火。《周易》又因其在秦汉被拿来对付黄老,而终成大观。《周易》之学,起于孔子,成于秦汉,众家纷纭,聊备一说。历史渺茫,哲人已去,留给我们后人的是无尽的遐想。

《易学人物杂谈》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八字精批八字合婚流年2024姻缘分析

不知命的人,总是身不由已,升势起运的方法就在你的八字命盘里。

婚前担心婚运不佳,婚后一直家运不旺,八字婚书,既能合婚,亦可调运。

2024甲辰龙年,九火运来临,精准详批运势机遇,助你收获爱情、事业高升、财富暴涨:

你的正缘是谁?何时出现?没有人知道。唯有八字会提示你上等婚缘的出现。

未婚 已婚
下一篇:子夏
上一篇:周文王

热门测算

姓名配对测终生运八字事业运八字合婚八字算命2022生肖运